孔雀手錶的歷史
「老國錶」時代,遼寧省主要有丹東、瀋陽、大連三個手錶生產中心。很多人可能以為遼寧手錶廠位於瀋陽,但實際上,它在丹東。丹東擁有中國最早的六家手錶工廠,也是最大的生產商之一。
丹東始建於唐代,1903年成為遼東和鴨綠江上游的重要港口。在1990年代以前,丹東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,經濟水準在全國較為先進。鐘錶業曾經是丹東的支柱產業。
1957年底,安東金屬製品廠的7名技術工人用自製設備複製了瑞士“羅達尼亞”手錶,生產出了第一批四塊手錶,命名為“前進”,從而成立了安東錶廠。
1960年代初,國家投資175萬元從瑞士進口專業鐘錶製造設備,分配到包括丹東在內的幾家早期鐘錶廠。透過這項投資,政府也從瑞士獲得了Leobe C機芯的圖紙和授權。一些設備也分配給北京和廣州,後來分別生產了北京BS-2和廣州SG3機芯。
1962年12月,「安東鐘錶廠」更名為「安東鐘錶廠」。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,以蘇聯「Poljot 2409」機芯為基礎,成功生產出「安東」牌手錶。五年內,他們的年產量從 2,000 塊增加到 13,200 塊。 1965年11月,經國家輕工業部批准,仿製「Poljot 2409」機芯經生產鑑定,標準化為「A61」機芯,用於遼寧牌手錶。
1967年,遼寧手錶廠透過添加減震器對原有的「A61」機芯進行了增強,產生了「SL1A」17石防震機芯。搭載機芯的手錶以「萬年青」品牌生產。到1970年初,「遼寧」、「萬年慶」手錶年產量均突破5萬隻。 1970年,遼寧手錶廠成功研發出第一枚自主設計的「SL2」機芯,慢跳頻每小時18,000次。該機芯應用於「紅旗」品牌手錶並投入量產。隨後,也開發了改良的快振頻「SL2A」機芯,振頻為每小時21,600次。 1971年,遼寧手錶廠超越了年產12萬隻手錶的設計生產能力,手錶產量首次突破15萬隻。
手錶品牌上的手寫「紅旗」二字源自毛澤東1958年為《紅旗》雜誌題寫的標題,是當時中國最流行的符號,被各個行業和場合廣泛採用。
1971年,隨著輕工業部領導的「全國統一機芯」成立,遼寧手錶廠於1973年轉產使用「SZL1A」統一機芯的「紅旗」牌手錶。事實上,搭載SL2A機芯的「紅旗」手錶只生產了不到三年,與搭載SL1A機芯的遼寧、萬年慶手錶相比,在市場上要稀有得多。
1973年改用統一機芯「紅旗」手錶後,遼寧手錶廠在同年生產了30萬隻這種手錶。到1975年,產量已超過55萬台,到1978年,產量達889,000台。當時遼寧手錶廠累計生產「紅旗」手錶已突破470萬隻 遼寧手錶廠開始大量生產統一機芯的「紅旗」牌手錶後,就制定了盡快實現年產100萬隻手錶的目標。為了追求更高的腕錶產量,工廠將原本22步的機芯和組裝工序縮減至僅9步。此外,大量後勤人員和在工廠實習的學生被分配到生產線上進行手錶組裝。因此,遼寧廠生產的統一機芯「紅旗」手錶品質逐年下降。到1977年底,這些手錶在各大錶廠的品質評估中排名墊底。
由於品質問題,全國各地商業部門和錶廠倉庫庫存的「紅旗」手錶成品數量達到驚人的67萬隻,相當於遼寧表廠1977年的全年產量。由於多年累積的品質問題,「紅旗」手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聲譽一落千丈。
1978年下半年,遼寧手錶廠推出「孔雀」牌手錶,以取代市面上失寵的統一機芯「紅旗」手錶。 1979年,遼寧手錶廠全面停止生產統一機芯「紅旗」牌手錶。
這是遼寧廠於1978年印製並隨產品發放的手錶使用保養手冊的罕見實例,坦誠地承認了「紅旗」手錶的品質問題。
1980年代中期,遼寧手錶廠達到頂峰,年產手錶380萬隻以上,員工12,000人(丹東人口僅約200萬)。該廠每年上繳稅金1.2億元,佔丹東財政總收入的四分之一,成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。但作為當時的先進企業,到了1980年代末,中國鐘錶企業面臨全面萎縮,遼寧鐘錶廠受到嚴重衝擊。公司進入半停擺狀態,不少員工迫於資金壓力被迫離開公司,尋求替代機會。 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,遼寧鐘錶產業進行體制改革。 2000年開始,大批工人重返工廠工作。
2008年7月,經市政府批准,遼寧天賜集團投資(開發)集團有限公司收購重組表廠,成立遼寧孔雀表業有限公司。鐘錶產業園區。 2011年7月,工業園區建成投產,孔雀錶業煥發新活力。
如今,孔雀表不再專注於製表,而是主要生產毛坯機芯。這些機芯都是仿主流廠商機芯。以下放一些丹東機芯和疑似仿機芯的比較圖,供大家比較。歷史似乎在重演:在經歷了1950年代、1960年代的仿製機芯和1970年代的自主設計機芯之後,如今,國內廠商又回到了仿製機芯的道路上。
丹東SL3001與ETA2824-2對比
丹東SL4650與ETA7750對比
丹東SL7021與ETA2671對比
丹東SL1701與美代9015對比
丹東SL4130與勞力士4130(Zenith El Primero)對比